政法文化

-2020-

07/06

12:28

编辑:本站

戴建国:做司法为民的践行者

  “法槌敲定胜负,判决关乎生死。”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法官这个职业总带着点神秘,但对市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戴建国来说,比起一把法槌敲胜败,努力化干戈为玉帛才是工作的常态。

  工作30多年来,戴建国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还曾被汉江中级法院评为优秀调解能手、办案标兵。今年5月,他获得“天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从退役军人到法官

  1988年,26岁的戴建国从部队转业,他在众多选择中毫不犹豫选定了市法院,但彼时,他对法律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层级上。

  为尽快适应法院审判工作,戴建国一边虚心向同事请教,提高实践能力;一边自费报读武汉大学的法律专业成人自修,增强理论水平。

  “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电脑,做笔记都靠手写,我们常常把院里一些贴告示用过的纸收集起来,写上法律条文、审判要点等等,贴在自己宿舍的墙壁上,方便随时看上几眼。”戴建国说。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敬畏这个职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正是凭借这种肯钻研、下苦功的精神,戴建国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法律“小白”到能独立办案的转变。

  春秋数十载,回首笑谈间。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戴建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过,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时代在变,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最近我们就在着重学习民法典。”

  春风化雨解纠纷

  耕耘民事审判工作30多年,戴建国所审理的案件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起案件,从起诉到受理、审理、判决和执行完毕的过程,经常被人们称为“结案了事”。但在戴建国看来,“案结事了”才是作为一名法官追求的终极目的。

  在竟陵街道办事处,曾有两兄弟为了房子的事闹上法院。早年,大儿子外出工作并定居他乡,二儿子留在家里。在其母亲去世后,两兄弟自行商议对父母的老房屋分家析产。后来,二儿子拆了老房子并在原址建了新房。近年,老房子所在的地方拆迁,二儿子分得了三套商品房。大儿子因为患病生活艰难,于是向弟弟提出拆迁补偿应该也有自己的一半,二儿子觉得建新房子是自己出的钱,拆迁所得应该全部归自己所有,两家人争吵不休。

  接到这个案子后,戴建国仔细研究案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他说,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如果仅仅根据法律事实出具一纸判决,根本化解不了这个家庭的矛盾,于是他多次找双方当事人交心谈心,还请两兄弟的亲戚朋友出面调和,最终,二儿子同意出一部分钱,帮哥哥一家渡过眼前的难关,双方握手言和。

  “法院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地方,‘司法为民’应该是写在每个法院人心头不变的工作宗旨。”戴建国说。

  在审理原告黄某某诉被告罗某以及某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中,戴建国了解到原告受伤住院,被司法鉴定为二级伤残,于是上门走访,送达案件相关法律文书,还邀约被告到受害人家中了解情况。看到事故对受害人造成的痛苦以及给家庭的沉重打击,肇事司机和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深受触动,理赔人员当即表示,同意法院尽快开庭,并愿意先行支付部分理赔款。随后,戴建国安排开庭并当庭调解结案。结案后,被告保险公司简化程序,迅速将50万元保险理赔款支付到位。

  疫情不止,站岗不退

  今年疫情期间,一篇《战“疫”法官的凌晨两点是这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被中央、省、市众多媒体转载,战“疫”法官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文章的主人公就是戴建国。

  2月5日,市委发出全市干部职工就近参加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市法院马上组织落实。已经58岁,快要退休的戴建国二话不说马上响应,被安排到新城集中留观点某酒店值班,主要负责留观人员情况登记、出入口值守、留观人员情绪疏导等工作。

  2月15日,天门普降大雪,戴建国值深夜班。凌晨两点去接班时,寒气逼人,因值班点不能开空调,戴建国在值班点的通道口来回走动,提振精神。这时,一位头上罩着一层塑料袋的留观人员走了进来,拎着简单的行李,没有其他任何防护装备。戴建国主动上前,带他办理手续。

  虽然穿着一次性防护服,戴着口罩,但还是有感染风险的。办完手续后,医护人员迅速为他消毒,戴建国暗自平复心情,“要稳住,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如果自己退却了,留观人员会感到寒心的。”

  “军人、法官、志愿者,不管哪一个角色,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戴建国说。在留观点值守两个多星期后,他又转战竟陵派出所门前道路西出口值守点,直至我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